深圳市福田区上梅林

卓越城一期1栋502

中瑞勤风险控制公司

CN RISK CONTROL

0755-82127988

0755-82127696


案例分析

CASE STUDY

案例分析​
三鹿集团
来源: | 作者:id31604667 | 发布时间: 2016-10-17 | 1970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风险识别
         1.战略风险
         三鹿集团醉心于规模和产能的迅速扩张,在企业运营上采用低成本的产品联合战略,大打价格战。这种模式使三鹿迅速占领了市场,也由此引起了一系列运营风险。
         2.运营风险
         奶源供应环节
         三鹿集团在1986年首先采取了 “轻资产”策略,具体表现为“奶牛下乡,牛奶进城”的经营模式。即奶牛卖给农民,农民再把奶卖给三鹿。为了解决奶牛散养牛奶收购问题,奶站在奶农和乳企之间应运而生。起初,这些奶站或者由乳企直属,或者以加盟形式存在。当乳企各自拥有一片奶源区的时候,乳企对奶站的控制能力很强,乳企即可完全监管奶站。2005年后,随着奶制品市场竞争激烈,私人投资的奶站逐渐占据上风。而这些私有奶站,也成了各家乳企争取的对象。竞争使乳企逐渐对奶站失去控制力。“奶农—奶站—乳企”的奶源供应模式,使得奶源的品质没有了保障。
         乳品加工环节
         据公开资料,在河北省11个地区,每个地区都有三鹿贴牌工厂,在石家庄就有几家。加盟者享有三鹿品牌,三鹿集团收取地方工厂的51%的利润。产品监察上,三鹿采取派驻厂人员监控的模式。实际运作中,这种监督方式并不能掌管工厂生产,所以这种监控模式作用有限,甚至可能有驻厂监督人员与分厂利益联合导致产品质量下降的风险。在个别贴牌企业的管理上,三鹿的管理并不严格。以一家甘肃贴牌工厂为例,“三鹿每年派人来一两次,但并不常驻我们厂。”此奶企一位负责技术的中层领导透露,这家贴牌工厂新闻发言人沈先生也说,各批次送检样品都是自己邮寄到石家庄三鹿进行检测,而非三鹿主动采集。
         危机处理环节
         2007年底,三鹿已经先后接到农村偏远地区反映,称食用三鹿婴幼儿奶粉后,婴儿出现尿液中有颗粒现象。到2008年6月中旬,又收到婴幼儿患肾结石去医院治疗的信息。三鹿集团向各地代理商发送了《婴幼儿尿结晶和肾结石问题的解释》,要求各终端以天气过热、饮水过多、脂肪摄取过多、蛋白质过量等理由安抚消费者。对于经销商,三鹿集团也同样采取了糊弄的手法,几轮回收过程中,三鹿集团从未向经销商公开产品质量问题,而是以更换包装和新标识进行促销为理由,导致经销商响应者寥寥。正是召回的迟缓与隐瞒 真相耽搁了大量时间。
         2008年6月,经三鹿检验已经发现奶粉异常,后来确定其中含有三聚氰胺,但是作为企业相关的负责人却想采取拖延和瞒报的手段将事情搁置,意图瞒天过海,直至2008年8月2日才向石家庄市政府报告。
         二.风险分析
         三鹿集团毒奶粉事件沸沸扬扬,震动全国。该事件暴露了三鹿集团内部控制的严重缺陷,我们从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对此进行分析。
         内部环境
         资料显示,三鹿集团早在2008年3月就接到消费者反映,但直到2008年8月三鹿已经秘密召回部分问题奶粉之时,却仍然没有将事件真相及可能产生的后果公之于众,有媒体称这种做法直接导致此后的一个多月里又有一批婴儿食用了三鹿问题奶粉。显然此次事件在某种程度上检验了三鹿集团决策层的诚信与道德观。作为企业,三鹿对此事件的态度,不能不说是一个企业社会责任感缺失和企业家道德良心泯灭所带来的灾难。而这场由于企业社会责任感缺失和企业家道德良心泯灭所带来的灾难可以说是此次事件的人为元凶。
         我国的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将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胜任能力作为聘用员工的重要标准,要求企业加强文化建设,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这对培育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更好地发挥内部控制的风险防范作用有着积极的意义。
         风险评估
         三鹿乳业需要从分散农户处采购原料进行加工,每个农户的奶牛喂养过程、原料奶的加工、储存和运输过程等都可能存在不同的风险,这就给质量检验带来了挑战。一般的企业内部控制都是针对常规事项进行设计的(如奶粉的营养成分是否达标等),而对例外事项(如添加三聚氰胺)则重视不足。
         企业应该就最可能产生高风险的环节设立应对措施,例如风险评估时针对生产的奶粉原料中可能会含有哪些有害物质,原料提供者添加这些物质的可能性以及消费者食用这些物质的后果严重性等进行评价、排序,并从原料采购、产成品的检测验收等方面设定有针对性的指标。
         控制活动
         三鹿集团的反舞弊监管不力。早在2007年4月,中国徐州的一家宠物食品公司在出口美国的宠物食品中添加此种物质冒充蛋白质,导致大批宠物肾衰竭而死亡。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也曾通报我国部分企业在出口的用于制造宠物食品的小麦蛋白、大米蛋白及麸皮等植物源性蛋白中违规添加三聚氰胺。对这种“有前科”的食品添加物,食品企业显然应该有所记录和警惕。此次三鹿集团奶粉事件曝光后,根据警方抓获的耿某介绍,在2007年底前向三鹿集团销售的牛奶就屡次因检验不合格而被拒收。而三鹿集团对这种“屡次不合格”牛奶的提供者居然没有“诚信记录”,在其向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使得“问题”奶进一步演化为“毒奶”而顺利通过检测后没有保持“合理怀疑”。
         三鹿奶粉事件还反映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产品质量检测手段滞后。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王耕认为,作为一家全国著名的食品企业,三鹿集团只通过检测氮含量就来确定牛奶是否合格,这对消费者是极不负责任的,也不符合企业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标准,相关产品是不应该进行生产的。三鹿奶粉事件暴露了这方面的缺陷,其产品本身没有很好地考虑这些问题,成本的细节标准出了问题,而其管理层在质量控制方面的细节标准也不够。   
         信息与沟通
         从现有的报道看,早在2007年末三鹿集团就已经接到消费者的投诉,但直到2008年8月2日,三鹿集团才将相关信息上报给石家庄市政府。8个月的时间,由于三鹿集团的隐瞒,使事情的后果和事态变得扩大化。石家庄市政府直到9月8日才将有关情况的书面报告提交给河北省政府。这种信息与沟通的延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毒奶粉的危害后果。
         内部监督
         内部监督分为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作为中国食品工业百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三鹿对内部监督不能说不重视,因为其产品是经过“1100道检测”的。而对于为何没有检测出三聚氰胺,专家给出的解释是在现有的检测指标中主要是通过检测氮元素来确定奶粉的蛋白质含量,没有针对三聚氰胺的专门检测。这表明企业的监控活动中,除了日常的监控活动外,还应该有一些专项的、非常规的监控活动,从而达到发现控制缺陷的目的。
         三鹿事件爆发后,网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三鹿怪奶站,奶站怪奶农,奶农怪奶牛,奶牛怪草场,草场怪泥土,泥土怪河流,河流怪男足(洗脚),而男足却委屈地说:“我们从小是喝三鹿长大的。” 在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中,暴露出一个重要角色的缺位,那就是企业的内部监督角色。在事态的一步步恶化中,在质量管理体系的一步步弱化中,在产品质量一次次遭到危机挑战的时候,内部监督的作用在哪里?  
         三、特别点评
         习惯性信用缺失
         说话不算数、合同不算数、承诺不算数,这几乎是中国商人部落最常见的景观。 对内,规则计划变幻无穷,今天立,明天改,后天再改,手下无所适从;对外,合同承诺一张废纸,视情况涂抹、打折甚至撕毁,合作者有去无回。